前言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基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青法同行”法治实践调研团队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祖国行’”新疆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并赴新疆阿拉山口边境警务站、第五师双河市陈列馆、伊宁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石榴花开向未来 群英闪耀照国途
阿拉山口边境警务站:戍边军魂与垦边精神
阿拉山口哨所位于祖国西北边缘的中哈边境,是全国闻名的“风都”,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常年干旱缺水,自然条件恶劣,有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称谓,历经一代代官兵的传承发扬,哨所逐步形成了“大风吹不动,诱惑打不动,强敌撼不动”的戍边精神。
穿越滚滚黄沙、蜿蜒山路,在山路尽头,山脚下的警务站门前,队员们发现一片缀满花籽的向日葵花田。挺拔有力的枝上,朵朵硕大的向日葵在山风中昂首阔步,向日葵田自何处而来?“55年前,毛主席所赠的向日葵种子,在这片荒山戈壁长成了花海,寓意着红心向党。”阿拉山口边境警务站老兵给出了答案。
靠近警务站楼栋,工作人员为队员们播放和讲解由哨所士兵创作的音乐作品《荣耀的青春》,歌词真挚动人、旋律慷慨激昂,勾勒出一幅幅戍边战士艰苦垦边的生活图景,队员们皆肃穆站立、为之动容,不由得随着节拍跟唱。
移步警务站三楼,实践队来到了爱国教育展厅。哨所从建立初代,发展到第四代的历史,让队员们感慨开基立业之艰、戍边士兵意志之坚;红星三班的光辉战绩,让“金色盾牌,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具象化呈现;兵团精神的简明提炼,让“冲锋在前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敢挑重担”的价值追求生动展现。
寻找城市踪迹 体悟历史发展
第五师双河市陈列馆:城市底蕴与民族基因
丝路之上,灵裕双河。第五师双河市陈列馆于2020年开工建设,展厅总展示面积2960平方米,包括序厅、3个主展厅、2个临时展厅,陈列馆紧扣“红星耀双河”主题,按历史脉络陈列展品,吸收近年第五师双河市的建设成果,突出重点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出城市发展历程和多民族携手共建的城市精神。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独属于双河市的历史画卷舒展开来,从新中国成立初的百废待兴到新时代的璀璨篇章,党领导各族人民在双河市的奋斗轨迹与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交织成一卷气势磅礴的史诗图册,时代变迁的缩影、党的精神与智慧、历代垦荒人的心血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展厅二楼综合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和数字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现代化技术,采用“融物于景”的场景化展示手法,全方位提升陈列馆展品的展示水平和效果,让队员们沉浸式追寻历史、品味军垦文化。一位实践队员不禁感慨道:“在本次观览中,我为第五师双河市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感动、欢欣和动容,它的建设成果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携手共建提供镜鉴,鼓舞我从中汲取信仰的能量、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凝聚干事创业的力量。”
瞻仰革命英烈 铸牢青春之基
伊宁烈士陵园:缅怀英烈与青年使命
伊宁烈士陵园,于1956年8月修建,占地共53亩。烈士墓前耸立着具有新疆少数民族风格的纪念塔,上面有汉、维、哈、蒙四种文字镌刻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碑文,并高度评价三区革命“是我全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一部分”,1989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伊宁市国防教育基地。
丰碑寂寂凝风骨,青山郁郁寄哀思。为深切缅怀纪念英烈,弘扬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实践队走进伊宁烈士陵园的中心园区,向革命先 烈敬献鲜花、瞻仰革命纪念碑,共同追忆英雄的光辉事迹,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初心使命,从革命先 烈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铭记是最好的信仰,传承是最好的缅怀。走出烈士陵园,沐浴着和煦的阳光,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 烈逆向而前、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纷纷立志将继承和弘扬英烈遗志,把对英烈的缅怀之情升华为精神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牢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殷殷嘱托,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诠释责任,努力成为推动国家法治建设的栋梁之材。
结语
边疆之旅,历史与情怀交织;征途漫漫,奋斗与共进同在。哨所黄沙滚滚,不催世代壮志;展馆红星闪闪,承载文化曙光。陵园丰碑肃立,鼓舞后辈前行。红色精神浸入城市之魂,为泱泱华夏大国的边塞史诗,更添一份瑰丽壮阔。回首来路,往昔峥嵘岁月稠,无数支边垦荒先辈奋起直追;展望未来,红色精神指引发展路径。青法同行,愿吾辈青年,以红色情怀逐梦,专业特长筑梦,共同谱写新时代青年序曲。
来源:法学院“青法同行”法治实践调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