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资讯 正文

南京师范大学学子深入调研南通蓝印花布的非遗传承发展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蓝印花布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项非遗文化,2024年7月21日下午两点,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文脉连多城,活态传承续新篇”——“文化中国”地方民间艺术发展观察实践团南通分队前往江苏省南通市的蓝印花布博物馆,对蓝印花布非遗文化的现况以及传承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小分队成员按空间顺序游览观赏博物馆,在诸多民间故事、史料记载、人物传记以及现存文物中,了解蓝印花布的起源、发展及未来走向。南通历来盛产棉花,至明代又遍植蓝草,以此加工成靛蓝,染制出“衣被天下数百年”的蓝印花布,并且至今还继承和发展着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南通蓝印花布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时尚用品,从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等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

南京师范大学学子深入调研南通蓝印花布的非遗传承发展现状

  图为博物馆内的展示陈列。贾瑞琪 供图

  小组成员阅读着墙上的介绍,观赏着橱窗里的纺织工具和成品,继续向博物馆内部走去。整个博物馆展厅内的陈设元素呼应,相得益彰,让小组成员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蓝印花布的美学价值。简约的蓝白二色,渲染着淳朴自然的清新之气,彰显着民间文化所特有的内涵和美感。

  博物馆的第二展馆更是重中之重,主要展示了完整的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以及一些文创产品。第二展馆里面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体验区,参观的游客们可以亲自体验制作蓝印花布,并可以将成品带走。小组成员选择亲自感受一下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组员们挑选自己心仪的图案,将硬纸板模型平放在一块白纱布上,用铲子挑取防染浆并将其刮在纸板模型上,通过反复刮、抹,将模型间的空隙填满。将图案空隙都填满后,等待约3分钟,此时防染浆大部分与纱布黏在一起,工作人员帮助组员将模型取下,并用木棍沾取防染浆对图画进行修补。

南京师范大学学子深入调研南通蓝印花布的非遗传承发展现状

  图为专业人员指导团队成员挂去防染浆。贾瑞琪 供图

  修补完成后,工作人员将纱布挂在走廊上,让纱布上的防染浆进一步风干和牢固。纱布在室外风干近15分钟后,工作人员带领小组到染缸旁准备染布,工作人员将纱布反复浸泡在染缸中,待纱布的各个部分都已上色,工作人员将其挂起来氧化。起初的纱布是青绿色,在经过十几分钟的氧化后,已大体变为深蓝色,在后续的处理清洗过程中,防染浆被搓洗清除,防染浆所在的地方没有上色,整块纱布形成了蓝白交映的画面,十分和谐,显得典雅美丽。

  体验过制作蓝印花布后,小组成员体悟到蓝印花布的重大审美意义与传承意义。小组成员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当前从事蓝印花布印染的人数正在不断减少,专业人士青黄不接,传统工艺也开始被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取代,这些都让成员们意识到对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已到了关键而必要的时刻。除此之外,工作人员也提到了相关的“破局之法”——将蓝印花布传统文化与多种产业相结合,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邀请游客来亲手制作蓝印花布,能够让更多人知道蓝印花布是怎么做的,总归不至于让这门手艺默默无闻。”博物馆的负责人向小组成员说道。

南京师范大学学子深入调研南通蓝印花布的非遗传承发展现状

  图为江苏南通实践小分队成员合照。贾瑞琪 供图

  通过此次蓝印花布博物馆之行,小组成员一方面熟悉学习了一门全新的技艺,提升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本次实践让成员们对蓝印花布的认识与了解更进一步,提升了成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也坚定了他们发扬、传承和创新蓝印花布非遗文化,并为之贡献自身力量的决心。

  贾瑞琪 吉昊 石姜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媒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 Copyright Powered by 华中E网统计代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000-12345678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123456.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