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巴渝乡音,推普润心”社会实践团深入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及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为期多日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作为连续五年入选国家级重点团队,团队创新“推普+”多元模式,依托学校语言文字推广优势,融合多专业特色,立足文化育人,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教育、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需求深度融合,以青春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推普+教育:童语同音筑梦未来
团队聚焦当地语言文化现状,针对土家族儿童群体,结合“童语同音”行动,开设包含难点发音、常用语规范、儿童用语规范的“三必讲”课程,通过绘本共读、故事演绎等互动形式,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
在德育课堂上,实践团成员用普通话生动讲述土家族女英雄秦良玉的故事,通过对比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让孩子们感受家乡文化魅力,同时认识普通话的重要性。智育课堂通过绘本教学,用标准普通话演绎故事情节,并设置互动环节帮助孩子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课堂则设计了绕口令、词语接龙等趣味游戏,针对当地方言特点,帮助孩子们纠正易错发音。劳育课堂通过解析甲骨文,结合本土文化元素,引导孩子们探索汉字与劳动智慧的联系。心育课堂通过情景互动,教会孩子们用普通话准确表达和管理情绪。体育课堂结合军事口令示范,展现了普通话在国防教育中的关键作用。课间时,师生们还一起跳起了土家族摆手舞,在欢乐的氛围中传承非遗文化。
(实践团成员开展推普课堂)
推普+调研:解码乡村语言生态
实践团成员在乡村一线实现“实践中赋能,服务中成长”。“巴渝乡音,推普润心”社会实践团走进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开展乡村语言使用现状专项调研。通过走访政务服务中心、社区、集市及农户,调研团队发现,普通话与方言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呈现“功能互补、代际共存”的特点,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独特语言景观。
在恒合土家族乡的调研中,实践团发现普通话与方言在不同场景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商贸领域里,商户们用普通话招揽游客的同时以方言维系老顾客,实践团通过录制推介短视频助力传统市集焕发新活力;政务服务中,工作人员灵活切换普通话与方言,实践团成员驻点示范标准用语,推动推普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乡村家庭呈现“长辈讲方言,晚辈普方兼用”的代际传承模式;针对电商新农人,实践团开展直播培训,纠正发音、优化话术,助力乡村特色农产品通过“云端”走向更广阔市场。
(实践团成员开展田野调查)
推普+红色传承:青年声音激荡薪火
实践团先后走进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和九五惨案纪念馆,在红色教育基地,用青年之声讲述红色故事、传递精神力量。在三峡移民纪念馆,实践团成员分组开展了“青年说·移民故事”普通话讲解活动。青年宣讲员们分别驻守不同主题展区,以规范标准的普通话,面向参观群众生动讲述三峡移民的感人故事与伟大精神,充分发挥了青年大学生在理 论宣讲和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在九五惨案纪念馆及烈士事迹陈列馆,退伍女兵罗茜尹结合自身军旅经历,用普通话生动诠释了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临行前,纪念馆工作人员向实践团赠送了“万州英烈”系列丛书作为纪念。其间,实践团成员有幸偶遇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何其芳先生的后人何明安先生,作为文学世家的传承者,何明安先生笔耕不辍,体现了优良精神血脉的赓续。
(实践团成员与何其芳后人交流学习)
据悉,文学与传媒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连续五年入选教育部、团中央暑期三下乡“推普”专项重点团队,获教育部语用司和团中央学校部联合表扬信2封,连续2年获评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五年来,团队足迹遍布两江、黔江、巫溪、万州等地,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乡村地区,以语言为桥推广通用语、守护方言根脉,用青春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能量,彰显高校青年的责任担当。未来,实践团成员将继续以语言为梭,编织城乡对话的纽带——既让普通话成为乡村振兴的“通行证”,也让方言文化化作记住乡愁的“密码本”。